易游yy官网下载:
7月1日,习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十四五”时期,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逐步扩大。《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经济2024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9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深海科技”列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重点领域,依托海洋科技革命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海洋经济正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跃升”,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占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今年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传统产业韧性凸显,新兴起的产业多点突破,资源保供能力增强,深海科学技术创新实现新突破,海洋外贸稳中提质,我国海洋经济正从单一产业向多元融合转变,形成传统产业升级、新兴起的产业崛起、未来产业布局的立体发展格局。
在过去主要“靠天吃饭”的海洋渔业领域,一场智能化革命正在发生。今年6月,全球首艘自航封闭式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在广州南沙正式交付。这艘总长249.8米的“海上智慧牧场”集船舶、养殖场和加工厂三大功能于一体,可年产8000吨三文鱼,年产值超5亿元。“苏海1号”创新性采用全电力驱动系统,续航里程达2万海里,可到最适宜三文鱼生长的深远海持续养殖。
“我们计划推广5艘同类工船,可形成年产量4万吨、280亿元的市场经济规模。”黄埔文冲船厂养殖工船总监造师潘兵兵介绍道。
《中国报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海洋渔业规模持续保持全球领头羊,近年来呈现规模扩张与技术升级并进的发展态势。
自然资源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海水养殖稳产保供作用持续显现。在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海洋渔业向深远海有序拓展,除“苏海1号”外,深远海养殖工船“湛江湾1号”在江苏南通下水,风渔融合深远海网箱养殖平台“伏羲一号”完成中国船级社入级检验;自主研发的万吨级南极磷虾船“福远渔9199”号从福建启航前往南极开展作业。
除了我国海洋渔业正经历从传统生产向现代化产业转变的深刻变革外,我国海洋船舶工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上的突破近年来尤为显著。
数字化检验、喷漆机器人等智能化技术赋能船舶建造,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为全球市场贡献“中国智造”。今年上半年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长4.7%。
中国船舶旗下广船国际建造的10800车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汽车运输船、中国船舶大连造船研发建造的17.5万立方米大型LNG船等新型高端绿色船舶在今年相继开工或下水。
海洋对外贸易稳中提质,逐步向好。上半年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高于一季度1.0个百分点,高端、智能、绿色涉海产品竞争优势持续显现,成为出口的重要增长点。上半年,船舶和风力发电机组及零件出口增势较好,同比分别增长20.0%和13.7%。
海运外贸航线布局持续扩容。今年以来,唐山港、盐城港等多个港口大量开辟新航线的同时,智慧绿色港口建设也在加速推进。目前,我国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9座,5G无人驾驶集卡等智能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宁波舟山港、上海港等11个国际枢纽港集装箱水平运输设备清洁化比例已超过60%,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化。
海洋新能源产业也突飞猛进。在广东阳江三山岛,我国首个海陆一体柔直输电工程建设正酣,项目预计2026年投产,每年可将60亿度海上风电直送粤港澳大湾区。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形成了“远控桥吊+自动化龙门吊+无人驾驶集卡”的大规模远控自动化作业集群。
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正在拉动经济稳步的增长、创造就业岗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多维度释放价值,成为推动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
《公报》显示,2024年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在稳增长、惠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洋交通运输是我国开展国际贸易的“蓝色大动脉”,更是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纽带。据《2025年中国航海日公告》数据,我国约95%的进出口贸易货物量通过海运完成。目前,我国已变成全球上海运设施体量最大、海上运输货物最多的国家,拥有全球顶级规模的海运船队,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世界级港口群,国际海运量占全球近三分之一。
今年5月,山东青岛港单月就新增南美航线条通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航线,构建起东亚与美洲、中东、南亚之间的海上物流通道,大大降低进出口企业货运成本,为全球经贸持续稳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开发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提高了对国内能源供给的支持保障力度。在南海海域1500米的海床之下,我国首个超深水自营大气田——“深海一号”每年可稳定输出超过45亿立方米的天然气,通过海底管道天然气跨越数百公里,抵达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的工业和民生用户,并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
海洋文旅产业的创新升级激发了沿海地区经济稳步的增长新动能。福建平潭素有“千礁百岛”之称。近年来,当地通过建设游艇码头,引入帆船、游艇、造浪艇等海上体验项目,开发“海上落日”主题游轮,实现旅游服务产品多元化。据统计,今年1至5月,平潭接待国内游客438.7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5.0%,国内游客旅游花费42.93亿元,增长18.5%。
《公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邮轮母港客流量比上年增长10倍。
海洋经济的快速地发展催生了多层次、高价值的就业体系。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2025年我国仅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域人才缺口就达26.6万人,直接推升相关岗位薪资水平。2024年10月,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海事航运类人才专场招聘会上,33家公司可以提供近千个岗位。海运行业本科生实习期满后的月薪基本在万元以上,可以独当一面的海运驾驶员、电子电气员等岗位月薪在2.8万元以上。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更看重创新驱动,更看重高效协同,更看重产业更新,更看重人海和谐,更看重合作共赢。这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同时指出,推动海洋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热情参加发展海洋经济。
事实上,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全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再到此次会议部署“推动海洋经济高水平发展”,中央层面已多次聚焦海洋经济发展。
在政策持续加码与市场活力不断释放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沿海地区积极快速推进海洋经济布局。
上海市近期发布的《上海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征求意见稿)》显示,到2030年,上海海洋生产总值将稳步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明显地增强,海洋经济创新示范效应明显提升,海洋产业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基本形成世界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到2035年,海洋经济总实力跻身全球沿海城市前列,全面建成国际领先的现代海洋城市。
浙江省于2024年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海洋经济发展厅。2025年,浙江开始深入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力争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实现海洋经济领域项目投资2200亿元以上,海洋渔业一产产值突破1000亿元。
广东省提出要积极培育壮大海洋新能源、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大力度打造现代海洋企业矩阵,不断巩固拓展产业优势;融合升级海洋服务,聚力发展海洋文旅,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持续优化拓展涉海服务保障,推动海洋服务业提升水平、提高效能。
山东省提出要统筹陆海区域联动,加快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持续抓好威海、青岛蓝谷、日照等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山东特色海洋城市群,建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战略平台,推进海洋经济向内陆延伸。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石绥祥指出,下一步,应加快推进海洋领域增量政策和已出台的存量政策落地显效,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着力推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动海洋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科技创新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将“更看重创新驱动”放在首位,强调“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业界一致认为,随着政策红利的深度释放,以及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我国海洋经济动能澎湃,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蓝色支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