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空间的有机更新:上生 · 新所的实践 宿新宝 时代建筑2018年第6期_爱游戏app官网登录入口-爱游戏ayx苹果版下载-ayx爱游戏体育最新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城市历史空间的有机更新:上生 · 新所的实践 宿新宝 时代建筑2018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4-11-04 04:12:24  
来源:爱游戏app官网登录入口

  文章以上生·新所城市更新项目为例,阐述了城市有机更新应从场所策划、建筑甄别、规划设计与运营管理等全方位、全过程综合介入和发挥效用,指出城市更新的目标是恢复和激发街区的活力。同时文章介绍了历史保护建筑和一般既有建筑在更新利用中的不同解决方法,有机更新应维持建筑的多样性和空间历史特色。

  设计单位:大都会建筑事务所、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城市的发展迭代方式决定了城市空间呈现的形态。二战后欧美各国采用“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策略对城市土地和空间做改造建设,然而因其地毯式的大拆大建带来了更多新的城市危机而被诟病,取而代之的是“城市复兴”(urban revitalization)或“城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等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和尊重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建设理念。

  同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破旧立新、推倒重来式的建设发展,塑造了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城市面貌,却也割裂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尴尬和无奈。在治愈“城市病”的反思中我们逐渐意识到,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通过渐进而非快进、持续不断而非一蹴而就的 “城市有机更新”(urban organic renewal)和 “城市修补”,使城市得以持续迸发活力,这才是城市更新发展的可取路径。2015年颁布实施的《上海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对上海的城市更新做出定义:“对本市建成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进行可持续改善的建设活动”,强调“以人为本,激发都市活力”“实现协调、可持续的有机更新”。

  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延安西路1262号,原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简称“上生所”)办公和科研生产园区,在搬迁新址后园区通过两年的改造更新,以创意办公、商业文化的开放街区——“上生·新所”回归公众视野,成为上海城市有机更新的地标。

  地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20世纪20年代。1917年,美国侨民在杜美路(今东湖路)50号成立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Columbia Country Club)。随着侨民的日渐增多,又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南侧土地,由美国建筑师艾利奥特·哈沙德(Elliott Hazzard)主持设计。

  1924年,新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建成。俱乐部由东侧的主楼、西南的游泳池和西北的健身房三部分所组成,建筑南侧为开阔的球场。围绕着侨民聚集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嗅觉灵敏的普益地产公司在安和寺路(今新华路)和哥伦比亚路(今番禺路)附近开展地产开发,命名“哥伦比亚圈”(Columbia Circle),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Laszlo Hudec)正是这一开发的建筑师,并于1931年在番禺路60号设计了西班牙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混合风格的自宅,后转让给了孙科,亦即今天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孙科住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并将其改为英美侨民临时宿营地和遣返逗留区,昔日的度假场所成了侨民的噩梦,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方才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地块开始了作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自主研发疫苗的科研和生产基地。园区在此后的60多年中也根据发展需要陆续建设了科研办公、实验室、厂房仓库及配套用房等。

  2016年,上生所整体迁往位于奉贤的新厂区,延安西路的园区通过城市有机更新,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作为城市有机更新的典型案例,上生·新所的实践是从策划、规划、建筑规划设计与招商、运营管理等全方位、全过程渗入的综合策略。

  上生所位于衡复、愚园路、新华路三个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保护区的交接地带,北接延安西路,东、西、南三面均为生活住区。长期以来作为生物制品和疫苗研发生产的厂区,虽身处中心城区但一直处在对外封闭的秘密状态,并不为人所知。2016年厂区腾挪搬空后,空置出数十栋原办公、科研和生产车间,这些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和空间特点为功能转换提供了机会。

  通过商业调研和定位策划,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建设方最终确定将其功能转换为办公、商业、文体、休闲综合的公共开放空间,为周边居民和更大范围的市民提供全年、全天候开放的开放街区。

  功能配比上以办公为主,布局于各楼宇中上层,办公类型上倾向创意产业、时尚文化和共享办公等,定义了园区的群体特色和基本活动人群数量。建筑底层全部为特色餐饮和文创商业,规模较小的建筑则独立经营;同时园区内原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的体育馆,其木屋架大跨空间成为举行室内商业活动的场地,又因其历史底蕴、结构特色等的独一无二性,成为商业活动和时尚发布的热门场所。商业布局既提高了租金回报又提供了服务配套,更增强了园区的公共性和活力。

  原上生所园区内人车混行,停车分散设置在各楼栋间的空地上。改造围绕慢行交通的设计理念集中设置了机动车停车场,在满足消防车紧急状况下全区可达的同时,禁止机动车进入园区内,将其集中停放在主要出入口附近,营造了惬意安全的慢行街区氛围。二期还将建设地下停车库解决园区更大停车使用的需求。

  在功能转换和硬件提升后,个性化的运维管理也为聚集人气、激发活力提供了必要的软实力支撑。通过引进特色展览、室外音乐表演等方式,为街区注入互动性和时尚性的感官体验,成为活力释放的触媒。

  地块内建筑大致可分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时期和20世纪50年代后上生所生产科研时期两个历史阶段的建造,尤其是后者在近70年中因生产需要有大量建设,到2016年已有建筑和构筑物四十余栋,经产权梳理拆除私搭乱建后剩余建筑也有三十余栋,对这些不具有保护身份的既有建筑进行“留、改、拆”甄别是进行园区更新的基础。

  规划层面上,“留、改、拆”甄别是以围绕路网肌理、公共空间和安全便利为判断依据的。上生所经过近70年的发展,园区已形成了不同于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时期的纵横交错的路网格局,这里的路网间距也是经过人们多年的使用验证过的适宜尺度,因此设计保留了这样的路网肌理,并结合消防车道、登高场地等必需的安全要求,在保留原路网的基础上优化了交通组织。同时,结合新的使用功能需求,创造新的广场和绿地作为公共活动空间,为未来的户外活动提供空间上的可能性。

  建筑层面上,“留、改、拆”甄别是以建筑质量和建筑价值的综合评估作为判断依据的。通过建筑测绘和房屋建筑结构质量检验,判断建筑再利用的可能性和改造代价,将不利于布局的平面和不便于改造的结构作为不利判断。同时,这些非保护的既有建筑也有各自特色和背后的故事,如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主义高层建筑、20世纪80年代的掺杂碎玻璃水刷石外墙饰面、钢木屋架厂房等等,它们也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亦或社会情感和文化的价值。

  最终,通过评估、甄别保留了园区主要道路空间骨架并结合消防和使用需要重新梳理优化,拆除了搭建和少量品质不高而改建代价高的建筑,为营造公共活动空间和更加集约的新建筑创造条件。

  多样性是历史街区的重要特色。园区不同时期建成的建筑虽然造型不同、风格迥异,但这正是其历史发展的实证,园区的改造更新需要注意保留其多样性,避免因纯粹出于“喜新厌旧”的审美要求而进行的整齐划一式改造。

  对于具有保护身份的历史建筑,对历史信息的保护保留是文物古迹保护的基础要求。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和孙科住宅均遵循真实性、最小干预和可识别性等原则,通过立面和重点保护空间的修复使之恢复历史风貌和特征。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的外墙黄沙水泥压毛饰面的修复过程,也是当代工匠恢复传统手工工艺的一个过程;外窗木质遮阳板(Shutter)不仅是西班牙传教风格(Spanish Mission Style)的特色元素,它的复原也为土灰色外墙增加了一抹亮色的点缀。同时,在过程中通过对天花线脚和木护壁的辨识,现场发现并恢复了一层东侧的一个特色大空间,也是工程中的意外收获。

  历史建筑“活化”设计的重点是结合建筑特色来“量体裁衣”配置功能。在现代设备的植入方面,平衡设备和保护的关系是重点也是难点,最终设计的具体方案通过区分重点保护空间和非保护空间,以牺牲设备的最短路由来最大化避免设备的负面干扰,从而在保护优先下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附属的体育馆(GYM)和游泳池,虽是与主楼同时期建造但并未列入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本体,后期改扩建也较为严重,本次工程并未将其恢复到20世纪30年代的风貌,而是将设计时点定格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保留近一百年来层叠的历史印记。体育馆的外观与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一脉相承,通过修复延续其西班牙传教风格特点;而室内则保持了其作为培养基蒸锅间时的白色木屋架、绿色内墙面的基调和锈迹斑斑的除尘罩,并将除尘罩改造为空调风口加以利用,这种历史与现代并置叠加的场所感正符合其作为时尚秀场的功能定位。

  与其相联通的游泳池是为数不多保留至今的英制马赛克贴面泳池(42 ft X 100 ft),泳池周边20世纪80年代改建的二层配套用房也被继续保留下来改建为水岸餐饮休闲店铺。这组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建筑群也成了园区内最具时尚和活力的中心。

  科研和生产时期园区陆续“生长”起来的非保护类既有建筑,是园区建筑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造工程在保留建筑自身特色的同时,结合功能通过局部新材料、新手法的植入和改变,营造出历史环境下和而不同的全新空间感受。园区制高点麻腮风大楼是20世纪60年代设计建造的高层办公建筑,其简洁的现代主义的外观和水刷石外墙饰面均予以保留,南立面出于采光需要更迭为落地玻璃窗,底层局部架空并插入全新的“玻璃盒子”空间来满足商业需要;大楼西北角的二层原控压泵房,位于麻腮风大楼与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之间,外立面采用镜面不锈钢包裹的新幕墙影映着周遭的变迁,共同围合成一个历史与当代穿插交融的公共广场。

  功能过时、建筑老化、管理缺失、人员变迁等客观因素,都会使既有的建成环境降低或丧失活力,甚至与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疏离和隔阂。在大拆大建模式广受诟病后,城市有机更新这种相对柔和的手段成为改善建成环境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各地也涌现出从街道“立面出新”到街区功能置换、产业升级等不同程度、不同手段的城市更新实践,成功的实践案例中其更新的目的都并非是建筑面貌“返老还童”、整齐划一,而是在于恢复和激发街区空间的活力。

  上生·新所项目从封闭的科研工业园区,转型为开放的商业、文化、办公功能复合的“城市客厅”,正是通过功能转换和运维管理激发活力,通过留改甄别保留街区肌理和人性尺度,通过保持建筑多样性显示历史空间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气息。上生·新所一个园区的更新,也如同“城市针灸”般为整个番禺路新华路片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为更大范围的活化更新提供了更多机会与可能。

  随着上海以及各大城市规划建设用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中心城区内老旧的工业、科研、办公园区转型更新的需求将更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内,上生·新所项目正是这一阶段中一次值得剖析和借鉴的实践。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18年第6期 布扎与现代建筑,宿新宝《 城市历史空间的有机更新:上生 · 新所的实践》,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 宿新宝,男,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 院长助理,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6] 宿新宝. 城市历史空间的有机更新:上生 · 新所的实践 [J]. 时代建筑,2018(6):121-125.

联系方式

电话:028-87626694

手机:13208198439

邮箱:shnbt@qq.com

地址:成都市金牛区金府路金府五金机电城三期40幛6号